【价值创造在一线】科技赋能守安全 智慧建造护平安
作者:宋进       时间:2025-06-30  点击量:   
【字体:

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在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的多个项目工地上,一场“科技+安全”的隐患排查行动正悄然展开——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巡逻站岗”、智慧安全监测平台实时“云端把脉”、156项目管理数智建造平台全流程“精准画像”,这些“黑科技”正成为项目安全管理的“最强大脑”,让“身边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安全管家”,隐患抓拍“零延迟”

在钱塘站项目工地,一个“头顶”闪着亮光、长着“大眼睛”的机器人正沿着规划路线匀速移动。这是中铁建设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也是工地上的“安全管家”。它搭载红外摄像头、环境监测传感器和北斗/GPS双模定位模块,能24小时执行定制化巡检任务,实时通过手机、电脑回传高清影像。若发现未正确佩戴安全帽、外来人员闯入、烟雾明火等隐患,机器人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具体位置、图像信息同步推送至管理人员手机,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闭环管理。

“一次夜间巡视时巡检机器人发出预警,一名工人正蹲在角落违规吸烟,附近就有网布堆放。项目人员接到手机预警提示,根据机器人传回的定位信息和现场影像,立刻调出监控核实,通过机器人语音告警,并派人员对工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安全管理员艾黎明介绍道,“机器人的红外摄像头在夜间比人眼更敏锐,而且能够不知疲倦地24小时执行任务,真正实现了隐患抓拍‘零延迟’。”

智能巡检机器人在项目上应用(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 供图)

智慧安全监测系统:“云端大脑”统筹全局,远程监控“无死角”

针对建筑行业“点多面广、项目分散”的管理痛点,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打造了一套以集团总部为中心的智慧安全监测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现场固定摄像机等设备,实现全集团项目视频监控数据的统一调度与管理。管理人员只需登录平台,即可远程查看各项目现场动态,同步获取隐患大数据分析报告,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结合北斗和GPS定位技术,将“视频回传+对讲呼叫+地图定位”深度融合。传统模式下,从发现隐患到上报再到专家介入可能需要几天时间。现在当现场人员发现隐患时,立刻使用移动终端一键上传现场视频、位置信息,通过智慧安全监测系统实现联动,总部专家实时“云端会诊”,指导一线快速处置,大大提高了隐患处置效率。目前,该系统极大解决了传统项目“信息化分散、数据难共享”的问题,成为安全监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智慧安全监测平台(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 供图)

156项目管理数智建造平台:全业务“智能体检”,隐患治理“有迹可循”

作为中国铁建唯一入选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106项典型案例的平台,中铁建设“156项目管理数智建造平台”以“1个平台、5大终端、6个智能”为核心,落实安全穿透式监督管理要求,围绕安全、质量、生产、劳务、监控及协同应用六大维度,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施工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贯通,为安全隐患治理提供“精准画像”。

156项目管理数智建造平台通过三大智能模块构建工地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智能劳务模块整合人脸识别、定位芯片与基站技术,实现人员实名制管理和轨迹追踪,结合安全培训准入机制与违规黑名单制度,筑牢人员管理防线;智能监控模块以AI摄像头为核心,搭载高点监控与算法识别技术,可自动抓拍未戴安全帽、违规吸烟等十类隐患,联动语音警示、即时推送与电子围栏、智能电表形成"识别-预警-处置"闭环;智能安全模块针对塔吊、脚手架等高危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高度、倾角等参数,结合BIM+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塔机、高支模、深基坑等场景实施动态监测与超限预警,构建起覆盖人员、设备、环境的全要素风险管控网络,实现安全隐患的源头治理与智能预控。

“过去查隐患靠‘腿勤眼尖’,现在靠‘数智赋能’。”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智慧产业中心(智慧研究院)经理庞明亮表示,目前156项目管理数智建造平台累计已在集团525个项目应用,安全隐患发现效率提升60%,整改闭环时间缩短40%,真正实现了“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控”的转变。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站岗”,从“分散管理”到“云端统筹”,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正以智慧建造为笔,在安全生产月绘就一幅“科技护安”的生动图景。正如现场工人所说:“这些‘科技伙伴’比我们更‘眼尖’,有它们在,干活更安心!”

分享到